Chapter 11 第十课(命题十七到二十)

11.1 命题十七

在任意三角形中,以任意方式取任意两角,其两角(之和)小于两直角。

对于命题十七,Alex提出了他的想法:如果有两个直角,那么两条线是平行线,不会相交,也不能构成三角形。所以三角形里的任意两个角一定小于两个直角。就像公设五中所写的,在两个内部角的和小于两直角时,在同一侧必然相交。自然而然,如果必然相交,则必然有三角形。对于公设五,若两个角大于两直角,那么另一侧则是小于两直角,也就是说另一侧会相交。但是却忽略了内部角等于两直角的情况。如果我们查看定义二十三:平行直线是在同一个平面,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并互不相交的直线。这里也没有提到与第三条线垂直相交时的特殊性质。因此我们还是需要证明,这里的问题就变成了:可以不可以通过对定义二十三和公设五的应用推导出命题十七?

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,我们查看这个逻辑链会发现最困难的还是第一步,两个直角=>平行线,因为平行线=>不相交(定义23:平行的性质) =>不能构成三角形(定义19,需要三条边围成三角形)。那么关键就是通过公设五能不能推出直角=>平行线。

我们是否可以推出两直角=>不在任一侧相交 => 平行呢?而这里拆到最后,关键就是“两直角=> 不相交”这一步。这就是逻辑学上p->q,是否能得到﹁p→﹁q (﹁表否定),也就是“非两直角=>相交” 与“两直角=> 不相交” 是否有等价关系。但是逻辑上,p→q≡﹁q→﹁p,也就是说,与“非两直角=>相交” 等价的是“不相交=>两直角” 而不是“两直角=> 不相交”。

在这里必须额外补充逻辑学上p->q;﹁p→﹁q;﹁p→﹁q之间的关系:

p->q,说明p是q的充分条件,也就是说今天下雨,空气湿度高。我们并不能得出今天不下雨,那么空气湿度低,因为在下雾,下雪等等都可能导致空气湿度高。但是我们可以说空气湿度低,今天没下雨。空气湿度高不一定是下雨导致的,但是空气湿度低一定没下雨。

所以在公设五成立的条件下,我们也不能说“两直角=>平行”,但是我们可以说“平行(不相交)=>内角和两直角(不小于两直角)”。

其实我们只要把公设五的条件和结论对调,就是命题十七:

公设五: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相交,并且使得在同一侧的两个内部角的和小于两直角,那么这两条直线,如果无限延伸的话,一定会在该侧相交。

对调:如果两条直线无限延伸在某一侧相交,那么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产生的内部角之和小于两直角。

命题十七:在任意三角形中,以任意方式取任意两角,其两角(之和)小于两直角。

如果说有差别,那么唯一微小的差别就是,两直线相交,和已与第三条线一起构成了三角形的差别。

所以公设五和命题十七放在一起,似乎是对互为充分必要条件的说明,只不过一个没有办法证明,以公设的形式出现,而另一个在偏后的位置,已经可以证明了。我想这里没有以公设的方式说明命题十七,也是尽可能减少公设的缘故。毕竟如同我们解释命题十三和十四这一组,互为充分必要条件也是通过证明而不是默认了它的存在。而证明的方式,是尽可能的相对少的运用有争议的公设以增强说服力。

11.2 命题十八 & 命题十九

在任意三角形内,长边对大角。

在任意三角形中,大角对长边。

命题十八和十九又是一组充分必要条件的互相证明,这是必需的。就论证方式来讲,命题十八是在之前命题基础上的正向证明。而命题十九,我们可以仔细看看这一段的逻辑:

命题十八是说,长边->大角。也就是短边->小角。

值得注意的是“长边->大角”和“短边->小角”是同义反复的关系。也许乍一看似乎﹁长边→﹁大角 = 短边 -> 小角,但其实不是的。这里有一个误区,因为命题十八中被省略的条件是:相等和不等。任意三角形内的任意两边,如果不等的情况下,则长边对大角。即短边对小角与长边对大角都是推论,它们的关系同义反复,而不是对立否定。

因此欧几里得在命题十九中用命题十八的时候是用了短边->小角,即原命题的同义反复的说法:

原文:AC也并不小于AB,因为那样的话角ABC应该小于角ACB;【I.18】但是并不是,所以AC并不小于AB

释义:AC一定大于AB,因为如果AC小于AB,那么角BCA比角ABC小。但是现在角BCA比角ABC大,所以AC大于AB。

11.3 命题二十

在任意三角形中,以任意方式取任意两边,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。

这道题的证明上,Alex再次提出: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,所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同样两点之间相连的直线底边。然而问题是,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定理本身就是从命题二十延伸出来的,在此之前并没有这样的定义公理或者公设。我们只说两点之间必有一条直线,但从来没说过这个距离是各种情况下最短的。而命题二十其实是侧面在补充说明这个问题,对比了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的情况。所以命题二十不能倒过来用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来证明,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,本身还需要补充说明曲线和直线的比较,多折线和直线的比较等等,而这些都是直观现象并不是已经被定义或者被证明的东西。

在今天的证明题中,我们发现欧几里得经常以三角形和线段为媒介,将需要比较、证明的量进行转化和填补,然后运用之前的命题来完成证明。这个方法在初中几何中是通用的,创造等角,等三角形,公共边,等量线段等等来辅助证明。如果有的题不知道怎么做,可以从尝试添加辅助线以构建等角等边等三角形开始。

参考作业:

这时我们也会思考一个问题,是否可以相信我们的眼睛,视觉看到的是否就是真实的?参考天才画家M.C.Escher的作品《升与降》的例子: